close

 

 

粽香包.jpeg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傳統的「端午節」,又叫「重五節」。

因為農曆五月以後,天氣漸漸炎熱,蚊蟲蒼蠅孳生,

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

 

端午節時值夏季炎熱,是各種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

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為驅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

坊間傳說,

出生於端午節前後的孩子聰明但叛逆性高,不好教養,是嗎?不可考。

 

此節日的活動有:

賽龍舟、在門口掛上菖蒲和艾草,或貼上「鍾馗」的畫像,

飲雄黃酒(這想起民間故事〔白蛇傳〕)、繫五色絲線….

小孩身配香包歡喜過節,

這些物品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

 

古人在此日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稱「浴蘭節」。

唐宋時,午時為「陽辰」,所以又稱「端陽節」或「中天節」。

明清時,北京人還稱其為「五月節」或「女兒節」。

台灣閩南人稱此日為「五日節」。



台灣尚有「打午時水」的風俗相當有趣,

即汲取端午節正午12點的井水(如今取自來水或泉水也可)來避邪。

此水終年不壞,可煮食或沐浴,據說也有治病的療效。

此外,

若能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關於這個節日的由來傳說有三:

study.jpg

第一個傳說:

戰國時期,楚懷王不接受屈原的聯齊抗秦的主張,

懷王繼續被張儀騙到秦國,逼他割地獻城。

國危不保,楚懷王又羞又悔,憂慮成疾不久便死於秦國。

忠臣屈原上書頃襄王,希望他能遠離奸臣,

頃襄王不但不採納屈原的忠言,還將屈原流放。

秦國看到時機已經成熟立即出兵,

在很短的時間內楚國便失去了大片領土,百姓慘遭屠殺。

忠貞的屈原看到這一切,心如刀割,在極度的傷心痛苦中,

於西元二七八年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漁夫們聞訊乘舟趕來打撈,但始終打撈不到屈大夫的屍體,

於是就將食物倒入江中,說是讓漁蝦龍蟹吃飽了不去傷害屈大夫的屍體。

這個傳說巧妙的把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跟屈原投江聯繫起來。

 

如今社會忙碌,採購現成粽子相當方便,親手包粽子的家庭漸少。

但端午節過後,即進入一年一度的大考季節,

「包粽」又與「包中」諧音,考生家長們拿粽子給考生吃,

象徵好預兆,祈求上天保佑孩子考試順利成功。 

 

第二個傳說:

廣傳於江浙一帶,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悲憤復仇之後……

子胥棄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

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

吳國大臣,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

賜子胥寶劍,子胥因此憤恨自刎而死。

 

夫差聞言大怒,令人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民間憫之,以此日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第三個傳說:紀念孝女曹娥。

東漢孝女曹娥(公元130143)救父投江。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多日不見屍體,

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失望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父女雙雙升天。

 

分隔線.gif

 

俗諺說:「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

粽子的出現不僅是節日的點綴,更是歲序轉入酷夏的象徵。

 

傳統的節日習俗,在現代忙碌的社會雖漸漸不受重視,

但離家的遊子們還是會趁此節日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

 

爾格在此祝福各位好朋友: 端午節平安快樂!

 

 

端午的天空.jpe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爾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