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女兒問我:
「媽,我前幾天去逛書店時,
聽見一個讀小學的妹妹一直“盧”她媽媽要買東西。
她媽媽很不耐煩的對她說:
『乖啦,妳們班的某某人都沒妳這麼“盧”。』
你知道小妹妹回答什麼嗎?」
我皺皺眉,搖頭。
女兒繼續說:
「那個小妹妹嘟起嘴,哭喪著聲音對她媽媽說:
『吼~,媽你關心我們班的某某人,比關心我還多!』
哇咧!這個小女孩的回答好另類喔!」
「那麼她該怎麼回答才正常?」我回問。
「嗯‧‧‧她應該說『大家都有買,只有我沒有!』之類的話吧?」
不可否認的,人是習慣性的動物,
又想在習慣裡得到某種程度的自由。
我們常會不自覺地認為某件事情的解決方式或答案
「應該」是這樣、「應該」是那樣。
但,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應該」是怎樣的!
有人說,你若想與某人斷交,
最好的方法是和他〈她〉一起去自助旅行。
那麼你們就會發現
平常很随和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這時候變得特別龜毛挑剔。
爭執的瑣事從吃飯或吃麵、逛街或休息、左轉或右轉、
坐計程車或公車、去廟宇或教堂、去跳蚤市場或百貨公司、
要停留三天或四天、要不要在某個小鎮下車看看、
別人來搭訕時該說 No 或 Yes ……等等。
這些「突發狀況」會使對方考慮是否要繼續維繫這段感情路?
因為兩人認為「應該是這樣才對」的共識好像越來越少,
最後自然以《分手》來結局。
雖然以這種心態一起旅行是不公平的,
可是也有可能因為這趟旅行
讓彼此更珍惜對方的忍讓,進而促成一段良緣。
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是「應該有」的結果。
曾經一對老夫婦,到專利局申請「柔情專利」。
官員說史無前例,不准。
老人說:「就是史無前例,才要申請阿!」
他繼續說:
「這個年頭,你見過哪對夫婦愛對方一甲子,
天天溫柔對待伴侶,老公總是惦記者心愛的老婆,
老婆也是用柔情蜜語在對老公說話,我們不該申請專利嗎?」
詩人聶魯達這麼說:
「兩人之間最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柔情不需要討論「應不應該」申請專利,
只管用心做、專心珍惜就對,你說是嗎?
看夜空一輪明月,星河如彎彎秋水潺潺懷嘆:
閒來無事如神仙 一條針線把珠串,
清風徐拂秋月泉 針線悄然吐白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