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三元之說」:
即農曆正月十五的「上元」,七月十五「中元」,與十月十五「下元」。
三元導源於「三官」,就是天、地、水。
三元祭拜三官,即上元祭拜「天官」紫微大帝(堯);
中元祭拜「地官」清虛大帝(舜);下元則祭拜「水官」洞陰大帝(禹)。
中元節是地官的壽誕,也是赦罪之日,
是「冥陽兩利」的重要節日,因此格外受到重視。
這一天除了祭祀清虛大帝,也誦經、做法會、以牲果來普渡孤魂野鬼。
對台灣民眾而言,則會在這一天提到「目蓮救母」的故事。
佛教的「盂蘭盆會」應起源於「目蓮救母」。
佛教《盂蘭盆經》(Ulambana Sutra)記載:
釋迦摩尼佛得意門生目蓮不忍見亡母在餓鬼道中受苦,
向釋迦請教解救的方法,佛祖說:
「你母親生前自私刻薄,不做善事,所以才會有這種報應,
要救她不是你一個人能辦得到的,你必須在七月十五當天,
為各地出家準備羅列百味五果供養眾餓鬼,
結合所有僧侶及眾神的威力,如此.....
不但可以拯救陷在地獄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
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海」。
「盂蘭」是梵語"Ulambana"的音譯,意即「救倒懸」,
乃指拯救地獄中受苦的鬼魂,「盆」則指施食盆。
目蓮單純的救母事蹟,後來演變成解救地獄受苦鬼魂的節日,
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由來。
這種習俗一直傳承下來,於是就成為中元普渡的儀式。
農曆七月十五日,
家家戶戶門前普渡時都會擺設長長的供桌,
供桌上擺著豐盛的祭品,還插著「慶讚中元」的旗子,
使那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養他們的地方。
從前的人把農曆七月稱做「鬼月」。
現在大家把農曆七月當做「慈悲月」、「吉祥月」或「孝親月」。
重要的是
要大家真心誠意地供養過往的親人與所有眾生,就是最大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