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
源於心理學家 丹尼爾·魏格納 的一個實驗。
因為他最先做實驗的對像是白熊與白象。
[白熊效應]是指那些壓抑的行為在實際上是毫無功效的。
譬如
某人要求我們不要去想像一隻白色的熊,
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
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當你刻意轉移注意力時,思維也開始出現無意識的→
「自主監視行為」,
監視自己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根本無法放棄對事情的關注。
越想忘記什麼越忘不掉,當我們「被提示」要忘記的同時,
也是對「信息」再一次的確認,加深其過程。
要想真正忘掉一件事,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
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日常應該開展的生活、工作中,
時間久了自然會淡忘,故….
記憶永遠都會存在,〔淡忘〕只能順應自然,這就是思維的規律。
白熊效應乍一看其實與〔逆反心理〕有點類似,
都是取得與原本告知的相反的結果。
逆反心理則是「接受指令的人」本身就不願意接受指令。
(如同叛逆的青少年心情一樣)
我們必須承認:
善於對應思考的人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是要把枯燥的生活變有趣,把苛求的話便溫和;
把所有的憤怒、委屈和期盼…..
用自己(或他人)能夠接受的方式處理,不是硬性規定「必須」.....
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安心過愉快的日子。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