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
(1883年9月17日-1963年3月4日),美國詩人兼小說家。
在他的出生地新澤西州的一個小鎮度過一生。
1906年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並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後去德國[萊比錫大學]進修,1909年回故鄉行醫,
直到1951年退休纔放下聽診器,寫詩僅僅是他的業餘活動。
威廉斯是龐德(POUND)的同窗好友,詩風很接近意象派與浪漫主義傳統。
他是個小兒科醫生,他的許多短詩便是在看病之暇用打字機敲出來的。
寫詩以外,還寫小說、劇本、評文。
他雖然是龐德的好友,卻從未加入任何派別。
在他晚年時,他的詩被黑山派奉為典範。
他可能是美國詩人中讀者最多的一位。
他善於用寥寥幾句話,勾畫出一個人物的肖像。
不加任何評語或多餘的說明,讓上場的人物用動作表演,生動而逼真。
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詩吧。
The Act (場景)….by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There were the roses, in the rain.
玫瑰花,在雨裡。
Don't cut them, I pleaded.
別剪它們,我祈求。
They won't last, she said.
它們撐不了多久,她說。
But they're so beautiful where they are.
但是它們在那裡很美。
Agh, we were all beautiful once, she said,
哦,我們也都美過,她說。
and cut them and gave them to me in my hand.
剪下了它們,還把它們交到我手裡。
小感言:
人們常引用這首詩來說明他們對現代詩的看法。
一首成功的現代詩,應該留給讀者足夠的想像空間。
詩人只要提供讀者一個場景,一座舞台…..然後
讓讀者憑著各自的背景與經驗,去想像、補充、去完成詩的意象。
這樣的詩是活的,
因為每個人每天、每時、每刻…都有不同的經驗。
剪下玫瑰花的她,是一個遲暮的女人,見不得別人美?
或是某個抱著憐香惜玉的心情,要讓盛開的玫瑰,
在心中保有最美好的形象與記憶?
而 “ 我 ” 為淚人似的雨中玫瑰求情,
是純粹的憐愛,還是妒忌,抑或情人新交的情婦?
(讓人聯想到現實社會碰到"小三”的大老婆)。
若是後者,
那麼女主角絕情的一剪,再把剪下的花交到 “ 我 ” 手中,
便大有殺雞儆猴的味道了。
總之,短短幾行,可以有無窮的可能性,這便是好而豐富的詩。
“ 可是它們在那裡 / 很美 ” 一句,沒說明是誰說的。
但根據上下文,應該是 “ 我 ” 的話。